请扫描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您的位置是 > 首页 > 综合 > 哈尔滨工程大学三大名将校长

哈尔滨工程大学三大名将校长

新闻来源:中国船检    浏览量:623 王明玥编辑整理 2018-04-09
  经过两期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介绍,在继续深入了解这所学校时,更是被惊到,开国大将、中将竟都曾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小编不禁感叹,“哈工程”真是名将云集啊。
 
  首先要介绍的第一位就是哈工程前身哈军工的首位校长——陈赓。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陈赓轶事:
 
  “激怒老蒋”
 
  陈赓与蒋介石之间的故事颇有传奇色彩。1925年黄埔军校学生东征,陈赓救了蒋介石一命。
 
  1933年,陈赓被捕,蒋介石感激陈赓救命之恩,也不想把这个难得之才放走,便亲自会见陈赓希望能感化他。双方见面后,陈赓怒目而视,开腔道:“陈赓,你瘦多了。”陈赓冷笑着说:“瘦吾身而肥天下,这是校长你教导我们的呀。我看校长也瘦多了,身为一党一国领袖,你瘦了,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呀?”然后双方又是长时间不语。蒋介石劝道:“你写个声明,认个错,我会给一条很好的出路。陈赓坚决不从。”
 
  结缘哈军工
 
  1952年6月,毛泽东将陈赓从朝鲜战场召回,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培养现代化的军事人才。
 
  像指挥打仗一样,陈赓开始了艰难的办学。一年零3个月后(1953年9月1日), 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多军种综合性的军事工程学院成立。钱学森教授后来赞叹:“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迹。”陈赓为使“哈军工”早日问世,耗费了很大的心血。
 
  与总理趣事
 
  办学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力量缺乏。陈赓想方设法从各地大学调人,并多次拿着名单去请周总理批示。但总理日理万机,很难找到,陈赓只好在早晨或夜间到总理家里去“堵”。一天早晨,他来到国务院西华厅。恰好此时他看见总理要上洗手间,便迅速地跟了进去。总理见他匆匆忙忙走进来,问道:“陈赓,你怎么到了这儿?”“总理,有几个教授的名单 ,请批一下!”陈赓说着就递上了名单。“你等一下不行吗?”“等一下你就走了,还是批吧!”陈赓抓得紧,总理全力支持,几个月内,便从各地抽调来一大批有名的教授和专家。
 
 
谢有法
 
 
       谢有法(1917~1995),江西赣州兴国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61年~1965年间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政治委员。
 
       谢有法轶事:
 
  与陈毅成“忘年交”  
 
  谢有法曾在《谢有法将军文集》中回忆道,1934年秋天,在福建沙县一带作战时,谢有法的脚不幸被敌人的子弹打伤了,被战友抬进了江西宁都县安福镇红军第一后方医院,恰好和从前线抬下来的江西军区司令员兼西方军总指挥陈毅同住一间病房。一个是红军小战士,一个是红军大首长,两人一交谈,很快就成了“忘年交”。 
 
  离开医院时,他含着眼泪向留在苏区的陈毅司令员告别,并学大人说:“后会有期。”   
 
  天遂人愿,十多年后,他俩在山东重逢。此时,陈毅已是华东野战军司令员,谢有法则担任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政治部主任。
 
(陈毅)
(谢有法及妻子)
 
 
        最年轻开国中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175位将领被授予中将军衔。1956年和1958年,又有两位高级将领先后被授予中将军衔。这177位将军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开国中将”。而这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则是江西兴国人——谢有法。
 
(授衔仪式)
 
        刘居英
 
   
        刘居英:1917年出生,吉林省长春市人。解放战争时期,任长春市市长兼卫戌司令部政治委员,吉林省政府秘书长,东北民主联军吉黑支队政治委员,东满军区兵站司令员,中央军委铁道部哈尔滨、沈阳铁路局局长,东北铁路总局第一副总局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1年,陈赓逝世后,刘居英继任“哈军工”院长。
 
        刘居英轶事
 
        智斗“绞杀战”
 

       1951年8月起,美空军发动了大规模的空中打击,我志愿军最大弱点是后方供应不足,切断以铁路为主的运输线,便可“绞杀”我军。于是,美军集中朝鲜战场上90%的空军,对朝鲜北部的铁路和公路进行昼夜不停的轮番轰炸、扫射,妄图完全切断我军的供应线,这就是在朝鲜战争空前惨烈的“绞杀战”。
 
       刘居英每天顶着炸弹工作。在我军铁路路基上,平均7米就落下一颗炸弹。1951年秋天,周恩来在沈阳召开志愿军后勤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建一条“炸不断、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刘居英返回朝鲜战场,他组织了运输、抢修和高炮三个指挥部。
 
        “老子跟你美国鬼子拼了,你炸吧!看看谁能斗过谁!”刘居英望着蓝天上呼啸而过的空中强盗,恨恨地说:“我们一定要保证铁路随炸、随修、随通!”





 
上一篇:德路里对2018年多用途运输保持乐观下一篇:NYK联合Oyak在土耳其建立整车物流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