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描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您的位置是 > 首页 > 热点聚焦 > 港航企业“走出去”的风险管控

港航企业“走出去”的风险管控

新闻来源:中国船检    浏览量:1100 邢丹 2016-10-26
         |►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伴随着中国港口海外投资数量与规模的迅速扩大,遇挫的现象也比比皆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大举投资海外港口,巴基斯坦的瓜德尔港、吉布提的吉布提港、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港、以及近期终于尘埃落定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看似骄人的成绩单背后,很多项目都是一波三折,险象环生。
       “走出去”步伐加快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走出去”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和内生需求。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利用国外资源在市场上实现突破,是关系到中国今后发展全局的问题。特别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涉及范围达60多个国家,总人口44亿,各国生产总值共21万亿美元。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里有相当多的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亚投行关注的经济体,经济基础薄弱,但增长迅速,需要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助力发展,这为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港口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目前中国企业在国外进行的港口码头合作项目有很多,如中国海外港口控股公司与招商局国际和中远集团联合拿下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运营权;中远入股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招商局国际对科伦坡一个集装箱港口项目持股85%、以14.4亿入股吉布题港、购买Terminal Link港口公司49%股权;中远太平洋公司入股埃及塞德港、比利时安特卫普港、新加坡港等;上港集团持股25%成为比利时APM码头泽布吕赫公司股东,甚至有传闻称,尼加拉瓜运河建设计划背后的那位神秘商人王靖,要斥资100亿美元在克里米亚半岛建设一座深水港。
        参与到海外港口合作中的不仅有类似于中远、招商局这样的航运公司,包括青岛港、深圳港在内的多家国内港口公司也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海外港口项目中。从2015年2月青岛港完成缅甸30万吨油码头首船靠泊作业开始,青岛港就迈出了向海外输出管理的第一步。据介绍,2015年青岛港先后与巴基斯坦瓜达尔文港、柬埔寨西哈努克港、马来西亚关丹港建立了友好港关系,与德国汉堡港、埃及赛德港、吉布提港达成友好港意向,与法国布雷斯特港、土耳其马普特港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目前与青岛港建立友好港的海外港口已达16家。与此同时,青岛港还与马士基公司进行了合作,签署了意大利瓦多利古雷港码头合资项目备忘录。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伴随中国海外投资数量与规模的迅速扩大,遇挫现象也比比皆是。据国资委研究中心、商务部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显示,仅有13%的企业盈利可观,另有24%的企业分别处于持平和亏损状态。这种现象引起国家的重视,在2016年 “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健全金融、信息、法律、领事保护服务;要注重风险防范,提高海外权益保障能力,让中国企业走得出、走得稳”。
        外部风险首当其冲
        中国企业如何“走得出、走得稳”,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许立荣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上指出,港口码头项目属于基础建设行业,在国际港口码头业投资方面,希望各界能够关注并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规避投资的政治风险,二是提倡以资本为纽带,加强与全球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合作,并拓展资本来源,扩大融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回报率,提升国际合作水平。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国家众多,资金巨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必须对目的国的风险进行详尽深入的全面评估。
        首当其冲的是政治风险。所谓的政治风险就是政党的交替或者说是政府的变更之后,对于项目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的例子也比较多,如2016年1月斯里兰卡新总理西里塞纳上台后,叫停了位于首都科伦坡价值14亿美元的港口项目,称上届政府批准的这一项目缺乏相应法律文件许可,需要重新评估。尽管3月西里塞纳总理来华表示,该项目可能获得重启,但工程延误大大增加了开发商的经济成本。再如希腊极左翼联盟Syriza在大选中胜出后,希腊新政府宣布将重新考核上届政府启动的向中远集团出售比雷埃夫斯港口股权的进程,将根据希腊人民的利益重新审核与中远集团交易,尽管最后化险为夷。但显而易见,对于中国港航企业而言,“走出去”的最大风险来自于当地的政治因素。
        其次是战争风险。如利比亚、叙利亚、伊拉克等面临的战争风险,需要谨慎对待。在利比亚战争时期,中国为了撤侨,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这些风险有时候是我们难以预料到的,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再有就是市场风险,针对不同的投资项目类型本身具有的一些风险特性,如交通基础行业,主要是靠交通流量,港口投资主要靠海运,公路方面的投资主要是交通量。如果预判不准确,或者没有预判到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导致对运输量变化的影响,就会给投资带来盈利方面的一些风险,这需要从专业角度进行判断。
        还有就是外部风险和其它一些方面。如巴基斯坦可能经常有针对中国公司的一些恐怖事件,某些国家的一些项目可能会受到美国制裁。对于这类项目,在使用美元结算时美国会进行冻结,进而影响到公司全球业务的发展。同样,气象、水文、地质风险也很常见。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即使在同一地区,各个国家风险水平也存在显着差异。例如,缅甸的信贷风险远远高于同为东盟成员国的泰国和马来西亚,也是东盟里基础设施风险最高的国家。相反,基础设施风险较低的越南和马来西亚,近年来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越南合作谈判过程漫长、政府立项许可经常延误,而马来西亚劳动力市场技术工人紧缺,中短期内外国企业很可能需要从海外引进专业人才。
        内部风险不可轻视
        除了警惕外部风险,对于中国许多已经走出去的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缺乏适应“走出去”的国际化人才和团队,缺少金融、信息、法律、税务和保险等必备的专业能力准备,导致在海外投资亏损的概率更高。因此审视企业内部风险十分重要。
        融资风险。融资方面的风险首先是如何解决资金,确保资金的落实。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对接国际资本市场的能力或手段还比较薄弱。进行金融创新,实现产融结合,是解决融资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是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整个投资行为结算过程中,这个问题要一直面对。尤其在人民币国际化之后,我们选择的途径可能更多,但是汇率风险还是存在的,这需要根据项目的特点、资金回收或者现金流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如调期保值等。再就是涉税风险,每个国家税务体系都是不完全一致的,征管的办法也不一致。有些税收在国内可能不是问题,但是在国外可能就是大问题,可以决定这个项目的整体盈亏。如果没有考虑进去,也可能会导致项目的损失。
         内部风险还有一些就是与当地融合的风险。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因地而变,则可能会导致很多风险,如劳工风险。同时,属地化管理有时候也存在一些风险。这方面的风险不是短时期所能够解决的,需要我们长期进行人才的培养并逐步积累一些在当地的管理实践。
        项目的实施除了“人”的问题,还有一些“材料”和“设备”方面的问题。如有些国家土地是私有化的,土地使用权的解决就是很麻烦的问题。还有设备选型的问题,在国内不是问题,国外可能是问题。如中东地区有些铁路项目,如果所选设备不符合当地条件,则会导致设备无法使用,从而带来巨额损失。
        再有就是合同风险。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都是靠合约或契约来约定,如果合作对象涉及当地政府部门,那么投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合约方面的安排。其中,技术标准风险、保函风险及支付风险应给予特别关注。如利比亚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很多中国公司由于保函风险考虑不够,战争发生之后出现索赔事件,导致了索赔函没法取消,银行还持续收费或对保函持续索赔。支付风险方面,如对于当地形成的利润要汇到境外等问题考虑不周,则有可能导致资金留在当地,进而面临贬值的风险。
        显而易见,港航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是复杂的、全方位的,需要体系化的应对措施。在这方面,“先行一步”企业的经验或许对业界有一定借鉴意义。他们对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风险管控。有全面风险管理的机制,有评审机制,对整个项目执行过程和结果,也有全面的评价,进而确保风险管理全面覆盖整个过程。
        专家指出,港航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要根据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风险应对策略,而不能脱离公司自身发展阶段去进行风险防范。
上一篇:2016中国海博会11月开幕下一篇:数据看中国:三季度中国海运出口单数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