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钻井船市场新格局(Z.2014.2)
新闻来源:中国船检
浏览量:882
秦琦 2017-08-29
钻井船最大的优势就是深水钻探能力。从世界上第一艘钻井船的诞生,到2013年11月底,全球共有263艘钻井船,其中投入运营的低调看直播官网_NBA极速体育直播_jrs西甲直播有160艘,约占60%,手持订单共77艘,约占29%。钻井船不仅规模在增加,而且技术和装备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那么,目前世界排名前十的船东分别是谁?营运商是谁?谁又是建造领域的霸主呢?配套设备的情况又如何呢?
船东集中于海洋油气服务商
据LR统计,截至2013年11月底,全球共有57家公司拥有(包括运营和新订单)钻井船船队,它们旗下共有207艘钻井船(另有56艘船的船东不详)。
以载重吨计,目前排名世界前十名的船东分别是Transocean、Seadrill、ENSCO、Ocean Rig、Pacific Drilling services、Vantage钻井、Stena、Odebrecht、Noble钻井公司、Atwood Oceanics等,这些公司中有一部分属于老牌海洋油气服务商,如Transocean,部分是新成立的海洋油气服务商,如Seadrill,成立于2005年。这十家船东拥有的船队总吨位量占全球钻井船的60%,如果再算上排名第11~20位的船东,则这二十家公司的吨位达到了78%。由此可见,短期内钻井船市场的3/4份额都掌握在这些主流船东手中。在这些主流船东中,Transocean和Seadrill的份额最大,分别达到16%和9%,其余船东属于第二阵列,份额在3%~6%。而排名在20位之后的船东份额基本在1%以下。
从船东所在国家来看,目前这些船东分布在全球22个国家/地区(另有56艘船的船东国家不详)。其中,美国、挪威、百慕大(英国自治海外领地)、巴西、瑞典、丹麦等国家是钻井船船东的主要来源国;巴西、美国、瑞士和挪威公司的钻井船船队吨位量最多,市场份额分别达到23%、22%、17%、11%,这四个国家的市场份额总计超过70%,属于典型的高集中垄断市场。实际上,排名前十的钻井船船东有5家来自美国,1家来自瑞典,1家来自百慕大,1家来自希腊,1家来自瑞士,1家来自巴西。
从船东国的分布来看,美国毫无疑问是目前世界上钻井船船东最为集中的国家,其钻井船运营管理和技术实力为世界一流。挪威也是传统的海洋油气强国。瑞士因为世界最大钻井船船东transocean公司也进入了前几大钻井船船东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巴西由于在近年来发现了多个大型海洋油气田,成为世界主要的海洋油气分布区域之一,其对深水装备的需求显着增加,在2008~2010年订购了多艘钻井船,迅速成为世界钻井船第一大拥有国。
目前,全球钻井船市场运营商/ 作业者的分布与船东的分布有所不同,一部分欧美钻井船船东巨头同时运营着船队。例如Transocean公司目前运营的钻井船达到133.5万载重吨,约占全球钻井船船队的16%,Seadrill公司运营的钻井船吨位量占全球钻井船船队的9%。这两家公司属于运营商中的第一梯队,他们既有总包商的技术,又具备实际作业的能力。巴西的石油巨头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rtobras)以及其他油气服务公司也是目前钻井船运营市场的新生主力军,根据其运营船队吨位量与拥有的船队吨位量对比可知,巴西的石油公司更多地是向钻井船船东租赁低调看直播官网_NBA极速体育直播_jrs西甲直播。
韩国垄断建造市场
从钻井船的建造国别来看,据LR统计,目前全球钻井船建造市场可以视为韩国独家寡头垄断,市场份额将近3/4。排名第二位的国家是巴西,这主要源于巴西在海工市场实施的国轮国造政策;中国排名第三,不过市场份额仅4%。
从上述钻井船的主要建造国家的分布来看,韩国无疑属于钻井船建造市场的霸主。这主要源于韩国大型造船企业在海工市场的积极扩展而获得的成果。据统计,截止2013年11月底,韩国三星重工已建和在建的钻井船吨位量达到394.2万载重吨,约占全球已建和在建钻井船总吨位的46.4%;其次是大宇造船,其市场份额为20.8%;现代重工的市场份额为7%。由此可见,韩国三大造船巨头目前是世界钻井船建造市场的主导企业。
目前,巴西国内的船厂也在世界钻井船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包括本土船厂、合资新建船厂、外商独资船厂,这受益于巴西国内政策影响(如巴西政府规定该国使用的低调看直播官网_NBA极速体育直播_jrs西甲直播和海工装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而获得了世界主要海工建造国家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包括韩国、新加坡和日本等。据了解,排名第四的裕廊Aracruz Estaleiro Ltda造船厂是新加坡胜科集团投资5.5亿美元在巴西投资设立的海工子公司;排名第五的巴西Atlantico Sul Estaleiro SA(EAS)船厂曾于2006年获得韩国三星重工的技术支持,2008年三星重工收购了EAS船厂约10%的股份,不过2012年三星重工完全退出EAS船厂,随后日本IHIMU与EAS船厂签署了技术转让合同,并且2013年JMU、IHI和JGC公司联合出资收购了EAS船厂25%股份,并计划在未来将持股比例增加至33%。此外,排名世界第九的Estaleiro Enseada do Paraguacu(EEP)船厂也在2012年与川崎重工签订30%股份转让备忘录,并且后者将为EEP船厂提供技术支持。
新加坡除了在巴西投资建厂之外,本土的裕廊船厂也接获了2艘钻井船订单,由此可见新加坡也迫切希望在钻井船建造市场获得一杯羹。而中国目前已有两家船厂上海船厂和中远船务大连船厂进入了世界钻井船前十大建造企业之列,不过与韩国企业的市场份额相比,中国企业仍需加倍努力。
从设计型式来看,根据LR统计,目前世界主要的钻井船设计型式包括CSSCTiger、DSME 10000、DSME 12000、ESPADON 200 EAS、Gusto P10000、Gusto PRD12000、Jurong Espadon、Saipem 10000、Samsung 10000、Samsung 12000等多型设计型式,分布在韩国、新加坡、巴西和中国等国家,相比于20世纪70~90年代钻井船的设计市场,竞争性明显增强。从设计艘数来看,DSME 12000、Gusto P10000、Samsung 10000、Samsung 12000等四型设计型式的建造数量均达到两位数。从设计型式价格来看,目前裕廊船厂的Jurong Espadon型式新船价格水平基本最高,达到8亿美元;其次是大宇造船的DSME 12000型式在6~8亿美元;三星重工设计的Samsung 10000和Samsung 12000型式价格水平基本保持在6~6.5亿美元之间,并在逐渐制定低价和高价等不同层次的定价水平(例如5.1亿美元的Samsung 12000和9.4亿美元的StenaDRILLMax),未来或许将形成高中低价格水平并行的策略。从韩国船厂的设计型式的变化来看,韩国三大企业基本上在初期都采用国外优秀的设计型式例如Enterprise、Gusto P10000和Saipem10000,随后进行技术吸收和自主研发,例如大宇造船和三星重工推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DSME 12000和Samsung 12000等设计型式。
设备制造市场寡头垄断
钻井船的配套设备包括船用平台设备和专用作业设备,前者包括主辅机、电气装置、动力定位系统、起重设备等,后者包括井架、绞车、转盘、铁钻工、顶驱、波浪补偿器、排管系统、钻杆、泥浆系统隔水管和隔水管张紧器、防喷器组和控制系统等。以下将具体分析深水钻井船(工作水深在4000ft以上)的专用作业设备制造商的市场格局。据Offshore统计,截至2012年7月,工作水深在4000ft以上的钻井船全球共有63艘。
据统计,钻井设备制造市场目前几乎处于寡头垄断格局,其中美国的国民油井(NOV)公司几乎是全球钻井船钻井设备市场的唯一巨头,不仅产品类型覆盖几乎所有的主流钻井设备,而且其所有产品市场份额几乎均超过70%(除井架市场份额为61%以外)。此外,挪威的Aker Solutions公司的产品也几乎涵盖全部主流钻井设备,该公司的核心产品主要是顶驱、波浪补偿器和排管系统等高端设备,但其市场份额远小于NOV,目前尚无法与NOV抗衡。
从泥浆系统制造市场来看,目前处于双寡头垄断格局,该市场只有NOV和Aker Solutions两家公司,其中NOV公司的份额达到90%。
在隔水管和隔水管张紧器的制造方面,NOV仍保持世界第一的市场份额,基本都接近70%。稍有不同的是在隔水管制造领域,Cameron公司的市场份额超过Aker Solutions,排名世界第二,不过市场份额仍只有NOV的1/7。
防喷器市场目前呈现三国鼎立的局势,其中在闸板防喷器制造市场中Cameron占据的市场份额最大,为42%,环形防喷器制造市场中NOV领跑, 市场份额达到51%。而在防喷器控制系统制造市场中,目前也是NOV、Cameron和GE oil&gas三分天下(ABB曾在21世纪初进入防喷器控制系统市场)。
钻井船市场的未来需求
根据LR统计,截至2013年11月底, 世界钻井船共有263艘,标明接单时间的钻井船共232艘, 其接单时间主要分布在三个阶段:1971~1985年、1996~2000年、2006年~2013年,其中第三个建造高峰期的数量达到116艘,约占接单量的50%。
目前,1971~1985年接单的钻井船船龄接近或超过30年,因此未来这一部分低调看直播官网_NBA极速体育直播_jrs西甲直播存在更新需求,例如ENSCO公司目前有36%的浮式装备船龄超过30年。但是近十年来大量钻井船订单生效,这批即将交付的订单将对未来市场钻井船的更新需求造成抑制,因此除了更新需求之外,还有必要从未来海洋油气的投资需求形势和船东的发展与动向等方面关注未来钻井船新增需求的变化。
据国外知名的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Douglas-Westwood预测,2013~2017年五年间世界深水资本性支出将达到2230亿美元,投资费用增长率将达到99%。其中非洲和拉丁美洲将继续成为全球深水油气新增需求快速增长的主推动力,此外澳大利亚和亚洲市场也将出现需求的快速增长。由此可见,这种深水投资需求的增加必然会增加钻井船和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深水开发装备的需求,这种深水开发需求以及特殊环境例如北极等地区的开发需求必然会对钻井船技术提出新的更安全、更高效和更环保的要求。例如2012年世界新发现的海洋油气田有49%位于超水深区域,28%位于深水区域。市场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必然会推动平台采用新技术,比如2011年Ocean Rig公司向三星重工订购首艘第7代钻井船,这种高技术规格钻井船的特点包括工作水深达到12000ft,采用7个闸板防喷器系统,采用双泥浆系统,优化了隔水管操作和储存系统,以及采用压载水处理系统。2013年7月份,Seadrill公司向大宇造船船厂订购了4艘类似的超深水钻井船,配备7个闸板防喷器,钩载能力达到1250t,工作水深达到12000ft。
据LR统计,2006年~2013年11月全球钻井船新船订单全部来源于世界排名前20位的钻井船船东,订购数量最多的是瑞士Transocean公司、挪威Seadrill公司、希腊Ocean Rig公司,订购量均为12艘,其他主流船东的订购量均在4艘以上,预计这些公司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钻井船建造商的重点营销对象。而且从这些企业的近期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来看,它们仍是未来钻井船市场新增需求的主力军。Transocean公司近年来制定了“资产战略”,强调将采用高技术规格的浮式装备和自升式平台替代低技术规格和低差异性的“资产”,以提高作业的竞争力和高回报,主要通过订购新型高效节能海工装备和出售低效设备而实现。又比如2012年马士基公司计划未来5年内投资50亿美元订购8艘钻井船。由此可见,未来在进行钻井船市场的追踪时,可以根据主流船东的发展战略和动向予以判断,并进行沟通与营销。
除了关注主流钻井船船东的发展动向之外,还可以通过核心作业水域的分布和发展寻找潜在市场。例如Seadrill公司认为未来对深水和超深水的前景继续保持乐观,并关注近年来取得成功的巴西水域、墨西哥湾、东非和西非以及其他水域。这一点也可以通过Transocean公司的超深水钻井船和深水钻井船的部署水域而获得验证。该公司超深水钻井船主要部署在墨西哥湾、巴西、中东水域、非洲水域、印度水域、澳大利亚水域和南海,而深水钻井船主要部署在非洲和印度等水域。因此,未来中短期内这些水域仍将是钻井船的主流作业水域,国内骨干海工船厂开发浮式钻井装置时应重点关注这些水域,特别是东亚和南海、非洲、澳大利亚和巴西水域。
中国企业路在何方
从产业链的布局角度来看,欧美企业特别是美国企业主要布局在钻井船的订购、运营、核心系统和设备集成等领域,这种布局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钻井船的技术创新进程,据了解,第4、5、6和7代钻井船的创新更多地是渐进性创新即设备创新引起低调看直播官网_NBA极速体育直播_jrs西甲直播升级和技术演变,这种创新方式体现了欧美船东和运营商与核心系统设备商之间密切沟通合作而推动的技术创新。
而中国企业更多地分布在钻井船建造领域,其他领域如订造、运营和设备集成领域均未有企业进入世界前十,这种在产业链布局上存在的间断必然会影响知识、技术和经验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传播和交流的不连续性。
因此未来中国在钻井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装备领域的发展中,如要实现产业的安全发展和高效成长,应该在一些产业链关键领域打造优势企业,实现产业链布局的合理化。
从企业的规模和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不论是船东、运营商、建造、设计、核心设备集成等各类型企业中,市场结构主要表现为垄断竞争格局,呈现出企业数量少、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发展态势。因此,未来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势在必行。以钻井船设计品牌为例,韩国并没有采用多企业多品牌发展模式,而是采用骨干企业双品牌(未来或许还会增加)批量化的设计制造模式,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和优化设计,形成了以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为核心的钻井船企业发展格局。
根据巴西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国家战略是海洋工程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助推器,巴西通过设备国产化等政策推动了钻井船运营商、建造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未来中国可以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与装备战略有机结合的优势而实现海洋工程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当然,仅有政策是不够的,例如三星重工等企业一度退出巴西市场原因是巴西国内船厂的建造效率无法满足按期交船的要求。因此未来中国海洋工程企业在有利的发展环境下,应充分提高自身优势和竞争力,以真正实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大和繁荣。
面对钻井船高度垄断的市场格局,存在高技术壁垒和高风险性,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是一场必须开展的“硬仗和持久战”。因此,未来中国海洋工程制造业既要坚持充分发挥与国内外大型石油公司和运营商的密切协作,又要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并举的方针,这一点可以向韩国企业学习;既要注重市场规模和份额的发展,又要更加注重质量性能、交付周期等基本技术要求的严格达标,更加坚持技术立本的原则;既要坚持在未来中短期内配合和利用国际资源、从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钻井船建造、零部件制造和授权生产等实际可行的中低端领域和层次入手,又要在中长期内制定规划逐步进入概念设计和基本设计、系统集成和关键设备制造等高端领域,同时实现国际资源的并购和整合。相信通过坚持长期和短期协调发展、市场和技术协调进步、大小企业共同配合、国内和国外资源相互协作等产业合理化发展方式,未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将成为我国新兴产业和支柱性产业的一面旗帜。
船东集中于海洋油气服务商
据LR统计,截至2013年11月底,全球共有57家公司拥有(包括运营和新订单)钻井船船队,它们旗下共有207艘钻井船(另有56艘船的船东不详)。
以载重吨计,目前排名世界前十名的船东分别是Transocean、Seadrill、ENSCO、Ocean Rig、Pacific Drilling services、Vantage钻井、Stena、Odebrecht、Noble钻井公司、Atwood Oceanics等,这些公司中有一部分属于老牌海洋油气服务商,如Transocean,部分是新成立的海洋油气服务商,如Seadrill,成立于2005年。这十家船东拥有的船队总吨位量占全球钻井船的60%,如果再算上排名第11~20位的船东,则这二十家公司的吨位达到了78%。由此可见,短期内钻井船市场的3/4份额都掌握在这些主流船东手中。在这些主流船东中,Transocean和Seadrill的份额最大,分别达到16%和9%,其余船东属于第二阵列,份额在3%~6%。而排名在20位之后的船东份额基本在1%以下。
从船东所在国家来看,目前这些船东分布在全球22个国家/地区(另有56艘船的船东国家不详)。其中,美国、挪威、百慕大(英国自治海外领地)、巴西、瑞典、丹麦等国家是钻井船船东的主要来源国;巴西、美国、瑞士和挪威公司的钻井船船队吨位量最多,市场份额分别达到23%、22%、17%、11%,这四个国家的市场份额总计超过70%,属于典型的高集中垄断市场。实际上,排名前十的钻井船船东有5家来自美国,1家来自瑞典,1家来自百慕大,1家来自希腊,1家来自瑞士,1家来自巴西。
从船东国的分布来看,美国毫无疑问是目前世界上钻井船船东最为集中的国家,其钻井船运营管理和技术实力为世界一流。挪威也是传统的海洋油气强国。瑞士因为世界最大钻井船船东transocean公司也进入了前几大钻井船船东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巴西由于在近年来发现了多个大型海洋油气田,成为世界主要的海洋油气分布区域之一,其对深水装备的需求显着增加,在2008~2010年订购了多艘钻井船,迅速成为世界钻井船第一大拥有国。
目前,全球钻井船市场运营商/ 作业者的分布与船东的分布有所不同,一部分欧美钻井船船东巨头同时运营着船队。例如Transocean公司目前运营的钻井船达到133.5万载重吨,约占全球钻井船船队的16%,Seadrill公司运营的钻井船吨位量占全球钻井船船队的9%。这两家公司属于运营商中的第一梯队,他们既有总包商的技术,又具备实际作业的能力。巴西的石油巨头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rtobras)以及其他油气服务公司也是目前钻井船运营市场的新生主力军,根据其运营船队吨位量与拥有的船队吨位量对比可知,巴西的石油公司更多地是向钻井船船东租赁低调看直播官网_NBA极速体育直播_jrs西甲直播。
韩国垄断建造市场
从钻井船的建造国别来看,据LR统计,目前全球钻井船建造市场可以视为韩国独家寡头垄断,市场份额将近3/4。排名第二位的国家是巴西,这主要源于巴西在海工市场实施的国轮国造政策;中国排名第三,不过市场份额仅4%。
从上述钻井船的主要建造国家的分布来看,韩国无疑属于钻井船建造市场的霸主。这主要源于韩国大型造船企业在海工市场的积极扩展而获得的成果。据统计,截止2013年11月底,韩国三星重工已建和在建的钻井船吨位量达到394.2万载重吨,约占全球已建和在建钻井船总吨位的46.4%;其次是大宇造船,其市场份额为20.8%;现代重工的市场份额为7%。由此可见,韩国三大造船巨头目前是世界钻井船建造市场的主导企业。
目前,巴西国内的船厂也在世界钻井船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包括本土船厂、合资新建船厂、外商独资船厂,这受益于巴西国内政策影响(如巴西政府规定该国使用的低调看直播官网_NBA极速体育直播_jrs西甲直播和海工装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而获得了世界主要海工建造国家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包括韩国、新加坡和日本等。据了解,排名第四的裕廊Aracruz Estaleiro Ltda造船厂是新加坡胜科集团投资5.5亿美元在巴西投资设立的海工子公司;排名第五的巴西Atlantico Sul Estaleiro SA(EAS)船厂曾于2006年获得韩国三星重工的技术支持,2008年三星重工收购了EAS船厂约10%的股份,不过2012年三星重工完全退出EAS船厂,随后日本IHIMU与EAS船厂签署了技术转让合同,并且2013年JMU、IHI和JGC公司联合出资收购了EAS船厂25%股份,并计划在未来将持股比例增加至33%。此外,排名世界第九的Estaleiro Enseada do Paraguacu(EEP)船厂也在2012年与川崎重工签订30%股份转让备忘录,并且后者将为EEP船厂提供技术支持。
新加坡除了在巴西投资建厂之外,本土的裕廊船厂也接获了2艘钻井船订单,由此可见新加坡也迫切希望在钻井船建造市场获得一杯羹。而中国目前已有两家船厂上海船厂和中远船务大连船厂进入了世界钻井船前十大建造企业之列,不过与韩国企业的市场份额相比,中国企业仍需加倍努力。
从设计型式来看,根据LR统计,目前世界主要的钻井船设计型式包括CSSCTiger、DSME 10000、DSME 12000、ESPADON 200 EAS、Gusto P10000、Gusto PRD12000、Jurong Espadon、Saipem 10000、Samsung 10000、Samsung 12000等多型设计型式,分布在韩国、新加坡、巴西和中国等国家,相比于20世纪70~90年代钻井船的设计市场,竞争性明显增强。从设计艘数来看,DSME 12000、Gusto P10000、Samsung 10000、Samsung 12000等四型设计型式的建造数量均达到两位数。从设计型式价格来看,目前裕廊船厂的Jurong Espadon型式新船价格水平基本最高,达到8亿美元;其次是大宇造船的DSME 12000型式在6~8亿美元;三星重工设计的Samsung 10000和Samsung 12000型式价格水平基本保持在6~6.5亿美元之间,并在逐渐制定低价和高价等不同层次的定价水平(例如5.1亿美元的Samsung 12000和9.4亿美元的StenaDRILLMax),未来或许将形成高中低价格水平并行的策略。从韩国船厂的设计型式的变化来看,韩国三大企业基本上在初期都采用国外优秀的设计型式例如Enterprise、Gusto P10000和Saipem10000,随后进行技术吸收和自主研发,例如大宇造船和三星重工推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DSME 12000和Samsung 12000等设计型式。
设备制造市场寡头垄断
钻井船的配套设备包括船用平台设备和专用作业设备,前者包括主辅机、电气装置、动力定位系统、起重设备等,后者包括井架、绞车、转盘、铁钻工、顶驱、波浪补偿器、排管系统、钻杆、泥浆系统隔水管和隔水管张紧器、防喷器组和控制系统等。以下将具体分析深水钻井船(工作水深在4000ft以上)的专用作业设备制造商的市场格局。据Offshore统计,截至2012年7月,工作水深在4000ft以上的钻井船全球共有63艘。
据统计,钻井设备制造市场目前几乎处于寡头垄断格局,其中美国的国民油井(NOV)公司几乎是全球钻井船钻井设备市场的唯一巨头,不仅产品类型覆盖几乎所有的主流钻井设备,而且其所有产品市场份额几乎均超过70%(除井架市场份额为61%以外)。此外,挪威的Aker Solutions公司的产品也几乎涵盖全部主流钻井设备,该公司的核心产品主要是顶驱、波浪补偿器和排管系统等高端设备,但其市场份额远小于NOV,目前尚无法与NOV抗衡。
从泥浆系统制造市场来看,目前处于双寡头垄断格局,该市场只有NOV和Aker Solutions两家公司,其中NOV公司的份额达到90%。
在隔水管和隔水管张紧器的制造方面,NOV仍保持世界第一的市场份额,基本都接近70%。稍有不同的是在隔水管制造领域,Cameron公司的市场份额超过Aker Solutions,排名世界第二,不过市场份额仍只有NOV的1/7。
防喷器市场目前呈现三国鼎立的局势,其中在闸板防喷器制造市场中Cameron占据的市场份额最大,为42%,环形防喷器制造市场中NOV领跑, 市场份额达到51%。而在防喷器控制系统制造市场中,目前也是NOV、Cameron和GE oil&gas三分天下(ABB曾在21世纪初进入防喷器控制系统市场)。
钻井船市场的未来需求
根据LR统计,截至2013年11月底, 世界钻井船共有263艘,标明接单时间的钻井船共232艘, 其接单时间主要分布在三个阶段:1971~1985年、1996~2000年、2006年~2013年,其中第三个建造高峰期的数量达到116艘,约占接单量的50%。
目前,1971~1985年接单的钻井船船龄接近或超过30年,因此未来这一部分低调看直播官网_NBA极速体育直播_jrs西甲直播存在更新需求,例如ENSCO公司目前有36%的浮式装备船龄超过30年。但是近十年来大量钻井船订单生效,这批即将交付的订单将对未来市场钻井船的更新需求造成抑制,因此除了更新需求之外,还有必要从未来海洋油气的投资需求形势和船东的发展与动向等方面关注未来钻井船新增需求的变化。
据国外知名的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Douglas-Westwood预测,2013~2017年五年间世界深水资本性支出将达到2230亿美元,投资费用增长率将达到99%。其中非洲和拉丁美洲将继续成为全球深水油气新增需求快速增长的主推动力,此外澳大利亚和亚洲市场也将出现需求的快速增长。由此可见,这种深水投资需求的增加必然会增加钻井船和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深水开发装备的需求,这种深水开发需求以及特殊环境例如北极等地区的开发需求必然会对钻井船技术提出新的更安全、更高效和更环保的要求。例如2012年世界新发现的海洋油气田有49%位于超水深区域,28%位于深水区域。市场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必然会推动平台采用新技术,比如2011年Ocean Rig公司向三星重工订购首艘第7代钻井船,这种高技术规格钻井船的特点包括工作水深达到12000ft,采用7个闸板防喷器系统,采用双泥浆系统,优化了隔水管操作和储存系统,以及采用压载水处理系统。2013年7月份,Seadrill公司向大宇造船船厂订购了4艘类似的超深水钻井船,配备7个闸板防喷器,钩载能力达到1250t,工作水深达到12000ft。
据LR统计,2006年~2013年11月全球钻井船新船订单全部来源于世界排名前20位的钻井船船东,订购数量最多的是瑞士Transocean公司、挪威Seadrill公司、希腊Ocean Rig公司,订购量均为12艘,其他主流船东的订购量均在4艘以上,预计这些公司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钻井船建造商的重点营销对象。而且从这些企业的近期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来看,它们仍是未来钻井船市场新增需求的主力军。Transocean公司近年来制定了“资产战略”,强调将采用高技术规格的浮式装备和自升式平台替代低技术规格和低差异性的“资产”,以提高作业的竞争力和高回报,主要通过订购新型高效节能海工装备和出售低效设备而实现。又比如2012年马士基公司计划未来5年内投资50亿美元订购8艘钻井船。由此可见,未来在进行钻井船市场的追踪时,可以根据主流船东的发展战略和动向予以判断,并进行沟通与营销。
除了关注主流钻井船船东的发展动向之外,还可以通过核心作业水域的分布和发展寻找潜在市场。例如Seadrill公司认为未来对深水和超深水的前景继续保持乐观,并关注近年来取得成功的巴西水域、墨西哥湾、东非和西非以及其他水域。这一点也可以通过Transocean公司的超深水钻井船和深水钻井船的部署水域而获得验证。该公司超深水钻井船主要部署在墨西哥湾、巴西、中东水域、非洲水域、印度水域、澳大利亚水域和南海,而深水钻井船主要部署在非洲和印度等水域。因此,未来中短期内这些水域仍将是钻井船的主流作业水域,国内骨干海工船厂开发浮式钻井装置时应重点关注这些水域,特别是东亚和南海、非洲、澳大利亚和巴西水域。
中国企业路在何方
从产业链的布局角度来看,欧美企业特别是美国企业主要布局在钻井船的订购、运营、核心系统和设备集成等领域,这种布局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钻井船的技术创新进程,据了解,第4、5、6和7代钻井船的创新更多地是渐进性创新即设备创新引起低调看直播官网_NBA极速体育直播_jrs西甲直播升级和技术演变,这种创新方式体现了欧美船东和运营商与核心系统设备商之间密切沟通合作而推动的技术创新。
而中国企业更多地分布在钻井船建造领域,其他领域如订造、运营和设备集成领域均未有企业进入世界前十,这种在产业链布局上存在的间断必然会影响知识、技术和经验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传播和交流的不连续性。
因此未来中国在钻井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装备领域的发展中,如要实现产业的安全发展和高效成长,应该在一些产业链关键领域打造优势企业,实现产业链布局的合理化。
从企业的规模和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不论是船东、运营商、建造、设计、核心设备集成等各类型企业中,市场结构主要表现为垄断竞争格局,呈现出企业数量少、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发展态势。因此,未来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势在必行。以钻井船设计品牌为例,韩国并没有采用多企业多品牌发展模式,而是采用骨干企业双品牌(未来或许还会增加)批量化的设计制造模式,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和优化设计,形成了以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为核心的钻井船企业发展格局。
根据巴西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国家战略是海洋工程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助推器,巴西通过设备国产化等政策推动了钻井船运营商、建造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未来中国可以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与装备战略有机结合的优势而实现海洋工程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当然,仅有政策是不够的,例如三星重工等企业一度退出巴西市场原因是巴西国内船厂的建造效率无法满足按期交船的要求。因此未来中国海洋工程企业在有利的发展环境下,应充分提高自身优势和竞争力,以真正实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大和繁荣。
面对钻井船高度垄断的市场格局,存在高技术壁垒和高风险性,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是一场必须开展的“硬仗和持久战”。因此,未来中国海洋工程制造业既要坚持充分发挥与国内外大型石油公司和运营商的密切协作,又要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并举的方针,这一点可以向韩国企业学习;既要注重市场规模和份额的发展,又要更加注重质量性能、交付周期等基本技术要求的严格达标,更加坚持技术立本的原则;既要坚持在未来中短期内配合和利用国际资源、从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钻井船建造、零部件制造和授权生产等实际可行的中低端领域和层次入手,又要在中长期内制定规划逐步进入概念设计和基本设计、系统集成和关键设备制造等高端领域,同时实现国际资源的并购和整合。相信通过坚持长期和短期协调发展、市场和技术协调进步、大小企业共同配合、国内和国外资源相互协作等产业合理化发展方式,未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将成为我国新兴产业和支柱性产业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