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描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您的位置是 > 首页 > 专栏 > 李振福:中俄破冰之侣:北极丝绸之路悄然开启(Z.2017.8)

李振福:中俄破冰之侣:北极丝绸之路悄然开启(Z.2017.8)

新闻来源:中国船检    浏览量:798 李振福 2017-09-01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又有了新的内涵和延伸。7月3日,在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表示,中方欢迎并愿积极参与俄方提出的共同开发建设滨海国际运输走廊的建议,希望双方共同开发和利用海上通道特别是北极航线,打造新的北极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这是我国官方最高层对中俄共建北极航线的最新表态,也是对近期俄罗斯共建“邀约”的回应。而就在较早前我国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中,首次将北极航线明确为“一带一路”三大主要海上通道之一。北极航线因此成为实质意义上的北极丝绸之路。但在北极丝绸之路的建设过程中,要看清存在的优势和重视面临的挑战,并协调好各种关系。
        建设北极丝绸之路的战略优势
        首先是区位优势。我国占据亚洲大陆的中央,拥有陆地邻国14个,从我国各个边境出发,将贯穿整个亚洲大陆,能够形成域面广阔的辐射网络。同时,我国在地理上与中亚为邻。中亚是连接欧洲大陆和环亚太经济圈的枢纽,是大国经济利益的高度交汇地,具有较强的地缘战略意义,也是我国开展北极丝绸之路战略的重要板块,对我国有不可替代的特殊的政治经济利益和战略价值。因此,我国要抓住地缘邻近的区位优势,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积极开展互联互通的实质性工作,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中亚与北极丝绸之路重要沿线国俄罗斯关系极其密切,北极丝绸之路是除丝绸之路经济带之外,与中亚及其影响国家联系的最主要通道。同时,从整体上,由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北极丝绸之路构成的覆盖广泛的交通运输网可与我国结合形成以中国为中心,三条路线为主干线的面向亚欧大陆的推进式格局。
        其次是资金优势。我国经济规模庞大,并拥有强大的外汇储备和丰沛的国内储蓄,有能力协助整个地区进行跨国基础建设网络及北极丝绸之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已经具备建设公共资金平台的经验和基础。例如,我国针对“一带一路”建设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及丝绸之路基金等。同时,我国还可以充分利用资金优势拓展投资领域,保证北极丝绸之路战略的顺利实施,可将资金投向沿线国家的教育、环境、社会等更多领域,实行资金开拓战略,通过强大的资金支持,削弱北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固有地缘政治思维和反向政治猜想的负面影响,增强战略互信,从而形成民众-社会-政府的多层面多体系的推进模式。
        第三是外交优势。我国在外交方面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并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出适合时代发展和国内外需求的新型外交理念,例如打造“命运共同体”、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构造新型大国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国外交思维等。同时,中国与多数北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着深厚的外交合作基础,俄罗斯、美国及中亚国家都与我国保持着长期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尤其我国与美、俄等大国联系紧密,并随着有更多大国利益涉及的“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彼此之间的外交合作会愈加密切。现阶段我国的大国外交优势十分有利于我国北极丝绸之路战略的开展。相比于小国,大国更具有发展实力、地区凝聚力及国际影响力,我国与北极丝绸之路沿线大国深入合作,自然会对周边及相关国家起到连锁反应作用,进而带动区域的整体发展。
        第四是产业互补优势。北极丝绸之路战略所涉及的国家,尤其是北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虽然人力及自然资源充沛,但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资源匮乏,我国可提供知识、人才、管理技术支援,分享我国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市场与政府并用的发展经验,使双方优势有效结合,全面深化经贸、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机会,发展产业专业分工、优势互补、跨国产业聚集的多元产业发展模式,释放更多生产力。同时,我国与北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存在经济和产业结构上的明显差异,差异是双方合作的基础,有利于双方开展更进一步的经济合作。比如,我国可以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和重工业产品,向俄罗斯出口纺织品、服装、鞋类、家具等轻工业商品;从美国进口农产品、高技术价值的机电产品,向美国出口轻工业产品及低价值机电产品等。
        建设北极丝绸之路的战略挑战
        首先是北极航线开通预期的挑战。北极航线开通后经济价值显着,但开通预期始终是各国及北极理事会无法准确预判的关键问题。北极航线的开通时间问题将直接影响我国北极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及进程。虽然我国可以在政治方面提前开展外交合作,但以北极航线为重要载体的经贸活动完全取决于北极航线的全面开通。从美国北极研究协会(ARCUS)报告可以知道,自1979年以来,北冰洋海冰一直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9月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只有528平方公里,与1979年的720万平方公里相比约下降27%。北极航线虽然有较多不确定性因素,但从以上数据来看,北极冰层正在逐年加速融化,开通前景比较乐观。
        其次是美印等国对中国高度警惕的挑战。当前国际政治环境复杂,充斥着地区走向、政治联盟、大国矛盾及潜在冲突等诸多不稳定因素。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区域性及国际性大国的重要战略的提出,都会引起相关国家的高度关注和警惕。中国的可持续和平崛起和对发展中国家在治国经验、经贸合作方面的吸引力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世界秩序的重塑,并且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全球关系模式及美国对现行世界秩序主导权的护持。北极丝绸之路战略作为服务于中国崛起的重要战略,很有可能会遭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质疑和牵制。并且,北极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将会对冲美国为控制中国的亚洲经济活动而在亚太地区推行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及“马六甲海峡困局”等一系列对中战略,可能会引发美国的进一步制中战略行动。此外,与中国同样处于大国崛起状态中的印度也对中国保持着极度敏感。中印两国目前还存在悬而未决的领土和利益争端问题,西方国家希望以此利用印度制衡中国,印度政府考虑到中国提出的北极丝绸之路战略对本国将构成威胁,可能出现与西方国家进行进一步合作的政治倾向。
        第三是北极理事会及北极国家对中国的牵制的挑战。北极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及北极国家对我国就北极航线问题的态度势必会影响中国争取北极航线权益及顺利开展北极丝绸之路战略。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对北极事务持垄断态度,尽管中国已成为永久观察员国,但因中国属于大北极国家而非北极国家,在北极事务上不具有决策权。并且,北极丝绸之路战略尤其在北极航线方面的权益主张,在北极理事会成员国看来,将对本国掌控北极及北极航线权利构成威胁,这样的负面认知会使北极国家及由北极国家主导的北极理事会掣肘我国北极丝绸之路战略建设。
        需要关注和协调的重大关系
        北极丝绸之路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会出现诸如竞争与合作、大国冲突等现实重大问题。处理国际关系和对立关系是需要不断磨合、协调、摸索和互融的漫长过程,我国应在保持国家发展战略及北极丝绸之路战略目标根基不变的前提下,建构具有针对性的协调机制,探索相应的政治改革及政策调整方向,妥善处理北极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国家发展战略及北极丝绸之路战略两者关系能够在国际环境中达到动态平衡,并形成北极丝绸之路战略的补充机制,保障并推动北极丝绸之路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全面推进。
        首先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睦邻友好的关系。北极丝绸之路战略的根本目的是在不与他国经济利益抵触的前提下,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合作双方共赢。因此,在北极丝绸之路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合作国家及沿线国家睦邻友好的关系问题,以诚相待,防范矛盾冲突和贸易失衡,避免盲目及过度追求本国经济利益,谨防单方面谋求大国地位。改变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经济合作模式,不再将贸易对象国当作廉价商品倾销地和能源供应地以实现表面意义上的各自诉求和经济互补,切实维护双方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建立贸易双方互利共赢的理想格局,实现利益的深度融合共享。同时,充分利用公共外交手段,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扩大对外宣传,积极传播“命运共同体”、共同利益、合作共赢等价值理念,做好增信释疑工作,打破“新殖民论”、“势力范围论”等不实言论,同时改变部分国家坚持的冷战思维和零和思维,通过宽松灵活的外交形式增强国际社会和政府对我国的信任和好感,创造和谐共荣的合作环境和和平友好伙伴关系。
        其次是处理好国家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北极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将为我国与北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辟更大的合作空间,但同时也可能激发双方及多方之间的恶性竞争,我国应辩证地看待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比如,中国与美国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的长期格局难以改变。长期以来,两国开展竞合的主要区域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北极丝绸之路战略将会使两国的竞合触角延伸至北冰洋区域。另外,从目前已被军方认可的竖版《世界地图》 来看,中国与美国相隔的不是太平洋,而是存在着巨大合作潜力的北冰洋。这意味着以北冰洋为重要战略基地的北极丝绸之路战略将为中美两国带来更多的互动机会。海权观念强烈的美国将与我国展开北极航线通行、海上港口建设、海运贸易、铁路建设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同时也将伴随更大范围的海上救助、海上联合救灾、国际贸易等的深入合作。因此,我国应保持战略动力,端正心态,冷静观察,立足长远,妥善处理好中美两国的竞合关系,深化以共同发展为核心、以双边利益为基础的新型大国关系,尽量避免与美国的竞争进一步激化,积极开展双边及多边机制化交流,淡化两国的零和博弈和对抗色彩,增强双方良性互动,夯实合作基础,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第三是处理好价值传递与和平发展的关系。价值传递是我国建设北极丝绸之路战略的重要方面,也是在实施过程中应当谨慎处理的关键环节。价值传递包括经济价值流和文化价值流的相互流通,应与和平发展紧密结合,和平发展既是建设北极丝绸之路的指导方针,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始终坚持的国家发展方针。我国要在和平发展的总体框架下,保证双方价值的良性流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对方利益,深化价值交融格局。同时,我国应向外界表明我国价值传递的核心和宗旨,即不是意图暗示或诱导北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按照中国模式进行经济变革和文化改革,而是争取通过经济文化价值观的双向传递,使双方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经济利益和价值理念,通过营造和平稳定、和谐共生的地区环境和国际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并带动周边国家共同繁荣。
        第四是处理好产业转移与国际分工的关系。目前,世界的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的220种工业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以钢铁为例,粗钢占全球产量45%。北极丝绸之路战略将使我国产业转移进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随着跨境及我国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合作国政府所设的政策壁垒和文化壁垒等非经济性壁垒逐渐消减,我国境外产业转移的能力将大幅增强。产业转移是以对国家利益的考量和项目的成本—收益分析为基础。但不同于传统产业转移,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主要是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更注重合作国的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综合优势与信息基础设施。这些特点将对国际分工格局变化产生深刻影响。对此,我国应始终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借鉴北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成熟的产业分工网络,建立双向循环机制,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继续发挥生产制造环节的现实比较优势,稳定国际分工总体格局,保证国际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良性循环。
上一篇:新船订单大增油船运力增长创六年新高下一篇:中远海运国际同意出售旗下船厂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