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煤炭将低速增长
新闻来源:航运交易公报
浏览量:1441
王明玥 2017-10-12
以煤电为主的强势消费需求主导着煤炭运输市场。“十三五”期间,中国海运煤炭将随着煤炭消费总量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近年来,在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煤炭消费市场和运输市场出现连续负增长态势。“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政策和电能替代终端能源消费工作的深度推进,预计能源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把握煤炭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对促进煤炭运输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煤炭消费现状
在国家《大气污染行动计划》《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等政策出台以来,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初见成效。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煤炭发电量(煤电)装机比重降至57%;在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上升的同时,煤炭消费量由42.4亿吨的历史峰值连续3年跌至37.8亿吨、煤电消费量由19.5亿吨的历史峰值连续3年跌至17亿吨;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连续5年跌至62%、煤电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连续5年跌至65%;节能减排成效显着。截至2015年年底,现役煤电机组全面实现脱硫、脱硝机组比例达到92%,发电单位标准煤耗持续下降,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但是,上半年全国煤炭消费各项指标止跌反弹。全国煤炭表观消费量18.78亿吨,同比增长2.2%,其中煤电消费9.3亿吨,同比增长8.2%,煤电占煤炭消费总量比重为49.5%。煤电比重首次呈现明显增长势头。
受煤炭为主的能源资源特点和清洁能源成本高企等因素困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上存在三方面情况。
一是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较高。去年,煤炭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平均为28.1%。其中,美国占其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15.8%;日本占其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26.9%。去年,中国消费原煤37.8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61.8%,环比减少2个百分点,较世界平均水平、美国和日本分别高出33.7、46、34.9个百分点。二是在煤炭消费结构中,终端煤炭消费比重过高、煤炭发电消费比重依然偏低。终端煤炭消费如冬季燃煤采暖、工业燃煤锅炉等散烧煤炭,是大气重要污染源之一。去年,美国消费原煤7.39亿短吨(约6.7亿吨),其中发电用煤占92%。而中国终端煤炭消费占28.3%,发电消耗煤炭仅占45%,与美国有较大差距。三是在电力结构中,煤电比重较高。去年,在世界电力结构中,煤电平均占40%。在美国电力结构中,煤电占30.4%。中国煤电占65.2%,分别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美国25.2和34.8个百分点。
煤炭消费趋势
目前,在国家能源政策倡导下,风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替代煤炭、石油等污染环境的化石能源工作正在深入推进,一场前所未有的能源革命给新能源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但是,新能源在市场开发、成本下降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而相对经济、安全、稳定的清洁煤电进展顺利。为了满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能源和电力的刚性增长需求,预计未来中国煤炭消费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占主导地位
随着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中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继续下降。但是,能源资源的禀赋特点决定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不会动摇。
煤炭作为重要的基础能源,为中国能源供给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煤炭资源储量占化石能源总储量的94%,石油和天然气合计仅占6%。今年8月22日,国土部公布2016年全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1.6万亿吨,同比增长2%。查明煤炭资源储量自2001年以来呈持续增长态势。
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为增强能源安全战略保障能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清洁替代水平,“十三五”期间,能源自给率将保持在80%以上;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将由去年的62%降至58%以下。
趋势二:煤炭消费总量低速增长
近期看,中国在进出口贸易和内生需求活跃拉动下,经济形势稳中向好态势凸显。截至上半年,中国GDP已连续8个季度保持在6.7%~6.9%;上半年电力增速加快,拉动煤炭消费呈止跌回升态势。
长期看,居民消费是最终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长期能源发展主要受经济、人口、政策等因素影响。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与发达国家比较,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还相对滞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社会对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将逐步攀升。清洁煤炭的有效利用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提供有效保障。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6年IMF成员GDP排行榜:中国GDP总量排名第2、增速排名第13、人均GDP8113美元,排名第74,人均GDP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14.1%和20.8%。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同比增长6.3%,较2011年增长63.7%,平均增长10.4%,表现持续较快增长态势。
随着2014年6月神华国华舟山电厂4号煤电机组顺利完成168小时试运行,标志着国内首台“近零排放”煤电机组顺利投入商业运行。该机组运行期间,粉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三大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平均值均不到天然气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1/2水平。而对煤电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的环保成本每度电仅增加2分钱左右。煤电迈进了“超低排放”时代,将为能源安全、经济、清洁高效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根据国家“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到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1亿吨以内。消费总量接近2014年水平,将在2016年基础上增加3.2亿吨以内,年均增速较“十二五”放缓4.2个百分点至0.7%。
趋势三:煤炭消费结构煤电比重持续上升
居民电力消费潜力和电能替代终端能源消费项目的实施给电力带来了持续增长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进入消费型社会,居民用电量将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根据BP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7),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电力消费第一大国,但是,人均电力消费只有美国的1/3,与发达国家居民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0%相比,居民用电比重仅略高于13%。
中国目前电气化水平偏低,大量散烧煤炭与燃油消费是造成严重雾霾的主要因素之一。电能具有清洁、安全、便捷等优势,电能替代终端能源消费将促进能源清洁化发展、减少大气污染,构建新型电力消费市场。
根据《2017年中国散煤治理调研报告》,前6月,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实施电能替代重点项目5.5万个,完成替代电量620亿千瓦时,估算电代散煤约1700万吨。预计2020年有望减少散烧煤炭2亿吨以上。
国家“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煤电装机规模力争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较2016年增加1.6亿千瓦);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比重由2016年的45%提高到55%以上;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由2015年的约25%提高到27%。
“十三五”期间,中国海运煤炭将随着煤炭消费总量保持低速增长态势,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突破,新能源替代煤炭步伐有望加快。预计在2020年后,海运煤炭增速将进一步放缓或滞长,电煤运输比重将持续增长。依据能源消费立足国内的事实,确保煤炭运输安全将是航运企业长期的社会责任。(来源:航运交易公报)
近年来,在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煤炭消费市场和运输市场出现连续负增长态势。“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政策和电能替代终端能源消费工作的深度推进,预计能源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把握煤炭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对促进煤炭运输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煤炭消费现状
在国家《大气污染行动计划》《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等政策出台以来,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初见成效。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煤炭发电量(煤电)装机比重降至57%;在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上升的同时,煤炭消费量由42.4亿吨的历史峰值连续3年跌至37.8亿吨、煤电消费量由19.5亿吨的历史峰值连续3年跌至17亿吨;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连续5年跌至62%、煤电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连续5年跌至65%;节能减排成效显着。截至2015年年底,现役煤电机组全面实现脱硫、脱硝机组比例达到92%,发电单位标准煤耗持续下降,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但是,上半年全国煤炭消费各项指标止跌反弹。全国煤炭表观消费量18.78亿吨,同比增长2.2%,其中煤电消费9.3亿吨,同比增长8.2%,煤电占煤炭消费总量比重为49.5%。煤电比重首次呈现明显增长势头。
受煤炭为主的能源资源特点和清洁能源成本高企等因素困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上存在三方面情况。
一是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较高。去年,煤炭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平均为28.1%。其中,美国占其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15.8%;日本占其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26.9%。去年,中国消费原煤37.8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61.8%,环比减少2个百分点,较世界平均水平、美国和日本分别高出33.7、46、34.9个百分点。二是在煤炭消费结构中,终端煤炭消费比重过高、煤炭发电消费比重依然偏低。终端煤炭消费如冬季燃煤采暖、工业燃煤锅炉等散烧煤炭,是大气重要污染源之一。去年,美国消费原煤7.39亿短吨(约6.7亿吨),其中发电用煤占92%。而中国终端煤炭消费占28.3%,发电消耗煤炭仅占45%,与美国有较大差距。三是在电力结构中,煤电比重较高。去年,在世界电力结构中,煤电平均占40%。在美国电力结构中,煤电占30.4%。中国煤电占65.2%,分别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美国25.2和34.8个百分点。
煤炭消费趋势
目前,在国家能源政策倡导下,风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替代煤炭、石油等污染环境的化石能源工作正在深入推进,一场前所未有的能源革命给新能源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但是,新能源在市场开发、成本下降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而相对经济、安全、稳定的清洁煤电进展顺利。为了满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能源和电力的刚性增长需求,预计未来中国煤炭消费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占主导地位
随着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中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继续下降。但是,能源资源的禀赋特点决定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不会动摇。
煤炭作为重要的基础能源,为中国能源供给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煤炭资源储量占化石能源总储量的94%,石油和天然气合计仅占6%。今年8月22日,国土部公布2016年全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1.6万亿吨,同比增长2%。查明煤炭资源储量自2001年以来呈持续增长态势。
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为增强能源安全战略保障能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清洁替代水平,“十三五”期间,能源自给率将保持在80%以上;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将由去年的62%降至58%以下。
趋势二:煤炭消费总量低速增长
近期看,中国在进出口贸易和内生需求活跃拉动下,经济形势稳中向好态势凸显。截至上半年,中国GDP已连续8个季度保持在6.7%~6.9%;上半年电力增速加快,拉动煤炭消费呈止跌回升态势。
长期看,居民消费是最终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长期能源发展主要受经济、人口、政策等因素影响。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与发达国家比较,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还相对滞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社会对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将逐步攀升。清洁煤炭的有效利用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提供有效保障。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6年IMF成员GDP排行榜:中国GDP总量排名第2、增速排名第13、人均GDP8113美元,排名第74,人均GDP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14.1%和20.8%。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同比增长6.3%,较2011年增长63.7%,平均增长10.4%,表现持续较快增长态势。
随着2014年6月神华国华舟山电厂4号煤电机组顺利完成168小时试运行,标志着国内首台“近零排放”煤电机组顺利投入商业运行。该机组运行期间,粉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三大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平均值均不到天然气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1/2水平。而对煤电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的环保成本每度电仅增加2分钱左右。煤电迈进了“超低排放”时代,将为能源安全、经济、清洁高效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根据国家“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到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1亿吨以内。消费总量接近2014年水平,将在2016年基础上增加3.2亿吨以内,年均增速较“十二五”放缓4.2个百分点至0.7%。
趋势三:煤炭消费结构煤电比重持续上升
居民电力消费潜力和电能替代终端能源消费项目的实施给电力带来了持续增长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进入消费型社会,居民用电量将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根据BP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7),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电力消费第一大国,但是,人均电力消费只有美国的1/3,与发达国家居民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0%相比,居民用电比重仅略高于13%。
中国目前电气化水平偏低,大量散烧煤炭与燃油消费是造成严重雾霾的主要因素之一。电能具有清洁、安全、便捷等优势,电能替代终端能源消费将促进能源清洁化发展、减少大气污染,构建新型电力消费市场。
根据《2017年中国散煤治理调研报告》,前6月,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实施电能替代重点项目5.5万个,完成替代电量620亿千瓦时,估算电代散煤约1700万吨。预计2020年有望减少散烧煤炭2亿吨以上。
国家“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煤电装机规模力争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较2016年增加1.6亿千瓦);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比重由2016年的45%提高到55%以上;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由2015年的约25%提高到27%。
“十三五”期间,中国海运煤炭将随着煤炭消费总量保持低速增长态势,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突破,新能源替代煤炭步伐有望加快。预计在2020年后,海运煤炭增速将进一步放缓或滞长,电煤运输比重将持续增长。依据能源消费立足国内的事实,确保煤炭运输安全将是航运企业长期的社会责任。(来源:航运交易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