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超级航运城市的亚洲猜想(Z.2014.4)
新闻来源:中国船检
浏览量:1097
史婧力 2017-09-18
|► 在亚洲区域内,毫无疑问,有三个城市可以竞争此位,他们便是上海、新加坡和香港。那么,亚洲超级航运城市又会花落谁家呢?
近日,世界着名航运专家Martin Stopford提出了“未来超级航运城市”的概念,指出每八个时区(亚洲、欧洲等重要区域)中,应有个别城市作为全球航运城市的服务中心。他认为,目前“航运尖端城市”明确分为两类,一类是货运港口城市,例如鹿特丹和上海,这些港口城市的主要作用是为其所在腹地的经济发展发挥作用。另一类城市是国际航运业服务港口或城市,如新加坡和伦敦。而从欧洲的角度来讲,伦敦成为全球超级航运城市的可能性更大。在亚洲区域内,毫无疑问,有三个城市可以竞争此位,他们便是上海、新加坡和香港。那么,亚洲超级航运城市又会花落谁家呢?
吞吐量一直是衡量一个城市港口发展的硬性指标,那么在这方面,三个城市各自的表现如何呢?2009~2013五年平均吞吐量数据显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为3039.1万TEU,新加坡为2969.2万TEU,香港为2106.4万TEU;上海港货物吞吐量为7.09亿吨,新加坡为5.37亿吨,香港为2.74亿吨。显然上海胜出。
作为中国航运发展的先行者,上海政府给的政策自不用说,前不久的上海自贸试验区更是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中远(香港)总裁张良认为,如果上海的政策到位,保险业、融资、评估等航运相关产业必将得到更大发展,没有别的港口城市能够与其抗衡。当然,上海在其政策方面也有短板,香港船东会助理执行董事冯佳培表示,上海的政策虽好,但是也有其局限性。首先,虽然上海是中国航运的领头羊与佼佼者,但与香港相比,上海不可能像香港一样有独立的法律,而且上海自贸区的先行先试政策,很快就会在全国其他地区推行,因为中央考虑的是全国整盘棋,这从各地方积极争取自贸区政策就可管窥一斑。其次,在外汇管制政策上,受到一定限制,即资金“入得,出不得”。虽然在上海各种硬件软件措施一应俱全,堪称一流,但单从这一点来说,就非常不便。不管何种看法,我们能读出的信息便是政策之路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正如张良说的那样,上海的短板就是政策,政策落实后,能不能够有效发挥,国际化的水准能不能提高,便是上海未来的竞争点。
新加坡方面,引用一句stopford教授的话便是,新加坡志在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其雄心世人皆知。那么其想成为亚洲之冠的优势在哪里?有专家说在国家政策上。近几年,航运业出现了一股“移民”潮,以前大批总部设立在香港的航运公司以及相关公司将地区总部迁往新加坡。历史上,无论是香港还是新加坡均是世界航运中心所在地,而这股“移民”潮出现的原因何在呢?有分析认为大致有三点:首先是新加坡对航运业的支持让“移民”者没有外人的感觉,在航运界流传着这样一句既幽默又令人深思的话,“新加坡的交通部长就像一个推销员”,何来此说呢?原来,新加坡在吸引他国公司和人才时,都是交通部长亲自出马去拜访和做调查,无论船东或相关业者对新加坡的政策有任何要求或者看法,其都会第一时间做出回应,用香港一位船东的话便是“在新加坡做航运,不是你找政府要求给予支持,而是政府找你给支持”。其次是对到新加坡落户的国际组织有非常大的优惠,举例来讲,亚洲船东论坛(ASF)目前设在新加坡,新加坡给其相当优厚的入驻条件,直接通过航运发展基金拨钱给亚洲船东论坛来发展,目前三分之一的费用是由新加坡政府负担。可以看出,新加坡政府给航运板块留的预算很多,所以本着只要“移民”者来,并为其航运做出贡献,钱不是问题。三是税收方面,新加坡给予航运业各种优惠政策,如政府利用控制土地较多的便利,给予免税或房租、租金优惠,有些甚至是免费的。
香港方面,我们不能评论其政策的中性立场对与否,但的确令香港船东十分头疼,而且香港政府对航运在经济发展上政策的中立,相对于上海和新加坡,恰恰是一个短板,冯佳培表示,政府在政策方面对航运业重视不够,也许与房地产相比,航运的发展不太明显,其实银行、法律、航运公司、船级社、服务公司、船员都属于航运,同时会解决很多就业问题,但是政府并不这么认为。另外,从政府架构便有所体现,航运板块在房屋运输局下面,这一板块不仅包括航运,还包括陆运等。所以我们在立法会的发言权也不够强。可以说,香港正在失去中转中心的地位,窗口作用也逐步失去。哪一个城市胜出,不言而喻。相信这也引导我们深深地思考航运的未来发展之路。
从国际地位来讲,上海处于全球航运往来的重要节点上,加之充足货源让上海具有无可取代的地理优势。新加坡经济利好政策,大力助推了其长远发展。如目前低调看直播官网_NBA极速体育直播_jrs西甲直播在新加坡加油是世界最便宜的,也是世界上燃油销量最高的海港,同样以五年的销售量为例子,其2009年至2013年燃油销售总量分别为:3640万吨、4320万吨、4320万吨、4270万吨以及4250万吨。并且,新加坡在组织国际航运大型聚会已经能够达到3000人的规模,除了政策的活跃外,地理优越性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实,未来的超级城市候选者们特点何止几个方面,其中是否会出现国际航运超级城市,我们尚不知晓,但他们一定会在在国际航运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并继续发挥其能量。
近日,世界着名航运专家Martin Stopford提出了“未来超级航运城市”的概念,指出每八个时区(亚洲、欧洲等重要区域)中,应有个别城市作为全球航运城市的服务中心。他认为,目前“航运尖端城市”明确分为两类,一类是货运港口城市,例如鹿特丹和上海,这些港口城市的主要作用是为其所在腹地的经济发展发挥作用。另一类城市是国际航运业服务港口或城市,如新加坡和伦敦。而从欧洲的角度来讲,伦敦成为全球超级航运城市的可能性更大。在亚洲区域内,毫无疑问,有三个城市可以竞争此位,他们便是上海、新加坡和香港。那么,亚洲超级航运城市又会花落谁家呢?
吞吐量一直是衡量一个城市港口发展的硬性指标,那么在这方面,三个城市各自的表现如何呢?2009~2013五年平均吞吐量数据显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为3039.1万TEU,新加坡为2969.2万TEU,香港为2106.4万TEU;上海港货物吞吐量为7.09亿吨,新加坡为5.37亿吨,香港为2.74亿吨。显然上海胜出。
作为中国航运发展的先行者,上海政府给的政策自不用说,前不久的上海自贸试验区更是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中远(香港)总裁张良认为,如果上海的政策到位,保险业、融资、评估等航运相关产业必将得到更大发展,没有别的港口城市能够与其抗衡。当然,上海在其政策方面也有短板,香港船东会助理执行董事冯佳培表示,上海的政策虽好,但是也有其局限性。首先,虽然上海是中国航运的领头羊与佼佼者,但与香港相比,上海不可能像香港一样有独立的法律,而且上海自贸区的先行先试政策,很快就会在全国其他地区推行,因为中央考虑的是全国整盘棋,这从各地方积极争取自贸区政策就可管窥一斑。其次,在外汇管制政策上,受到一定限制,即资金“入得,出不得”。虽然在上海各种硬件软件措施一应俱全,堪称一流,但单从这一点来说,就非常不便。不管何种看法,我们能读出的信息便是政策之路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正如张良说的那样,上海的短板就是政策,政策落实后,能不能够有效发挥,国际化的水准能不能提高,便是上海未来的竞争点。
新加坡方面,引用一句stopford教授的话便是,新加坡志在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其雄心世人皆知。那么其想成为亚洲之冠的优势在哪里?有专家说在国家政策上。近几年,航运业出现了一股“移民”潮,以前大批总部设立在香港的航运公司以及相关公司将地区总部迁往新加坡。历史上,无论是香港还是新加坡均是世界航运中心所在地,而这股“移民”潮出现的原因何在呢?有分析认为大致有三点:首先是新加坡对航运业的支持让“移民”者没有外人的感觉,在航运界流传着这样一句既幽默又令人深思的话,“新加坡的交通部长就像一个推销员”,何来此说呢?原来,新加坡在吸引他国公司和人才时,都是交通部长亲自出马去拜访和做调查,无论船东或相关业者对新加坡的政策有任何要求或者看法,其都会第一时间做出回应,用香港一位船东的话便是“在新加坡做航运,不是你找政府要求给予支持,而是政府找你给支持”。其次是对到新加坡落户的国际组织有非常大的优惠,举例来讲,亚洲船东论坛(ASF)目前设在新加坡,新加坡给其相当优厚的入驻条件,直接通过航运发展基金拨钱给亚洲船东论坛来发展,目前三分之一的费用是由新加坡政府负担。可以看出,新加坡政府给航运板块留的预算很多,所以本着只要“移民”者来,并为其航运做出贡献,钱不是问题。三是税收方面,新加坡给予航运业各种优惠政策,如政府利用控制土地较多的便利,给予免税或房租、租金优惠,有些甚至是免费的。
香港方面,我们不能评论其政策的中性立场对与否,但的确令香港船东十分头疼,而且香港政府对航运在经济发展上政策的中立,相对于上海和新加坡,恰恰是一个短板,冯佳培表示,政府在政策方面对航运业重视不够,也许与房地产相比,航运的发展不太明显,其实银行、法律、航运公司、船级社、服务公司、船员都属于航运,同时会解决很多就业问题,但是政府并不这么认为。另外,从政府架构便有所体现,航运板块在房屋运输局下面,这一板块不仅包括航运,还包括陆运等。所以我们在立法会的发言权也不够强。可以说,香港正在失去中转中心的地位,窗口作用也逐步失去。哪一个城市胜出,不言而喻。相信这也引导我们深深地思考航运的未来发展之路。
从国际地位来讲,上海处于全球航运往来的重要节点上,加之充足货源让上海具有无可取代的地理优势。新加坡经济利好政策,大力助推了其长远发展。如目前低调看直播官网_NBA极速体育直播_jrs西甲直播在新加坡加油是世界最便宜的,也是世界上燃油销量最高的海港,同样以五年的销售量为例子,其2009年至2013年燃油销售总量分别为:3640万吨、4320万吨、4320万吨、4270万吨以及4250万吨。并且,新加坡在组织国际航运大型聚会已经能够达到3000人的规模,除了政策的活跃外,地理优越性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实,未来的超级城市候选者们特点何止几个方面,其中是否会出现国际航运超级城市,我们尚不知晓,但他们一定会在在国际航运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并继续发挥其能量。